西北民族大学民俗学(030304)硕士点简介
一、学位点概况
本学位点于1990年由郝苏民教授等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的老一代知名学者创建,业已形成了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的学术梯队。目前共有区域民俗文化(含民间文艺学)研究、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民俗与性别研究等三个方向,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兼职副研究员1名。在研究生培养中,历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秉持现实问题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课题意识,注重实地调查和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等的交叉研究,尤其是民族民俗交融与区域共同体生成发展的议题。毕业生能够适应多种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其中不少成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诸多名校的博士、博士后,绝大多数被高校及科研部门录用并受到好评,并且先后有蒙古、日、德、意、韩、美及港、澳学生前来研修、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研究方向
(一)区域民俗文化研究
1.简介:以积极开展区域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比较研究为宗旨,避免机械、生硬的单一民族民俗研究;关注特定区域内各人类群体民俗的接触、交流、相互影响与交融,最大可能地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社会事实,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依据,并努力探索区域民俗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主要师资力量:满珂教授、马红艳副教授、王瑞华讲师。主要代表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北民族走廊上的文化交融与族群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北多民族地域民俗共同体的生成发展研究》等。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民间文学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中国文化概论》和《民族学综合知识》
(二)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简介:通过开展西北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为该区域和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该方向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保护工程国家中心)、中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郝苏民教授开创、指导,传承至今。主要师资力量:冯瑞教授、戚晓萍副研究员、王雪副教授。主要代表性成果:重大横向项目《甘肃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研究》《洮岷花儿研究——生存空间视角下的田村花儿调查》(专著)等。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民间文学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中国文化概论》和《民族学综合知识》
(三)民俗与性别研究
1.简介:结合社会性别的分析工具与视角,着力探讨西北地区(也包括其他地区)民俗现象中的性别分殊,以移风易俗,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充分挖掘、发挥两性各自的潜力,寻求二者平等的共同进步之路。主要师资力量:满珂教授。主要代表性成果:专著《神圣、世俗与性别关系:中国甘肃省东乡族的民族志研究》等。
2.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民间文学基础》;同等学力加试《中国文化概论》和《民族学综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