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首次招生,2025年学制调整为3年。本专业学位点立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金融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金融市场拓展和金融企业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学位点与金融监管机构、银行、证券机构等共同构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结合,积极引导行(企)业参与培养全过程,探索和推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建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产教融合项目—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总投资近1500万元,包含6个金融科技实验室、1个研究基地,构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二.培养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培养职业素养、实践创新和专业应用为着力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国际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培养方向
(1)数字金融
该方向融合金融与前沿科技,旨在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聚焦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等内容。
(2)金融市场与投资
该方向专注于金融领域的核心环节,深入研究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各类市场的运行机制、交易规则与价格形成原理,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对其的影响。
(3)金融风险与金融政策
该方向聚焦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探究各类金融风险,着重研究金融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绿色政策等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
四.培养方式
(1)双导师制: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培养方式,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教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负责教学指导和日常管理等全过程指导工作,行业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培养工作。
(2)课程教学: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则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定期邀请业界专家开展专题教学,组织典型案例和热点问题研讨。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3)专业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负责专业实践的过程指导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校外实践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实习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践。分散实习利用校企合作项目,安排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开展顶岗实习,鼓励研究生进入有就业意向的金融机构进行实习,使其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校内实践利用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场与经济实验教学中心,开展金融实验、金融专业技能与素养集中培训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五.师资队伍
校内导师14名,教授9人,占比64%,副教授5人,占比36%;具有博士学位9人,占比64%。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位,占比53%;荣获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3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2人、甘肃省创业导师1人、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6人,兼任省部级以上各类智库专家6人,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支撑。
校外师资29人,全部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其中,硕士生导师17人,均为高级职称或企业中层领导,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六.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高,就业竞争力较强,每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银行、大型企业、政府及高等院校等部门;就业区域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约占20%左右。通过“访企拓岗”、网上回访、电话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近三年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跟踪评价,结果为总体良好,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