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经济系赴临夏东乡县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作者:何大齐     编辑:苏秀洁     校审: 审签:郝宇 发布时间:2025-07-05浏览次数:

为扎实推进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落地,推动党建与专业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师生在探索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锤炼党性、提升专业本领,7月2日经济学院经济系2023级经济学班及教师一行45人,赴甘肃临夏东乡县布楞沟村及当地特色产业园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红色铸魂,感悟布楞沟的脱贫蝶变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切关怀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师生们透过村史馆新旧对比的影像墙,见证村庄从“吃水靠人背、走路踩泥坑”到“家家通自来水、户户有产业”的蝶变。史馆讲解员深情讲述:“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我们修通了路、引来了水,发展起了牛羊养殖和乡村旅游,村民年收入翻了几番”。走访中,师生们实地感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员带头闯市场的基层治理效能,深刻理解“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逻辑,这堂行走的思政教育课让青年学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具象化认知。

      荟萃产业,探索特色经济新路径

离开布楞沟村,师生们在东乡县产业园区见到了杨成——这位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派驻布楞沟村的前驻村第一书记,因推广藜麦种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藜麦书记”,如今调任甘肃东芗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身份转变却未改振兴乡村的初心。

藜麦产业在东乡县的落地堪称成功的产业布局范例。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使其适配当地高原环境,高营养价值更暗藏市场潜力。杨成任第一书记时面对村民将其视作“灰条杂草”的疑虑,他通过专家田间指导、多轮种植培训,让“要我种”彻底转变为“我要种”,逐步打开藜麦种植局面。因藜麦产业链延伸,在园区建成现代化加工厂,他调任厂长后,与中石化总部进行研讨开发出藜麦米、饼干、饮品等深加工快销产品。通过品牌化运营与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布楞沟藜麦产品成功走向全国市场。同学们观察到,该产业不仅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创造返乡就业岗位,更串联起乡村旅游,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为经济学专业提供了鲜活的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在走访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的过程中,师生们见证了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生动范本。这些企业以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己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知行相长,砥砺初心担使命

  此次临夏之行,既是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也是扎根田野的经济学实践,更是弘扬劳动精神的鲜活课堂。师生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刻领悟“党建强则产业兴”的发展逻辑——当东乡农民因藜麦种植挺直腰杆,当特色美食借产业协作走向全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最坚实的共同体力量。同学们走出教室到生产车间开展劳动实践,从“抽象认知”转向“具象体验”,不仅提升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更能使其在接触真实产业生态的过程中,建立对劳动价值、社会需求的深刻认知。

 经济系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围绕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课题研究与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经济学院科研团队赴新疆若羌开展项目研究系统活动

联系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致善楼
邮编:730124
E-mail:xbmujj@sina.com
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