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正文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
作者:马谢婧    编辑:高洁     校审: 马永峰 久美道杰 审签: 久美道杰      发布时间:2024-11-28    访问量: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学术创新活力,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学术月”系列活动。

一、名师讲座

2024年11月15日上午,学院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张立国教授作题为《从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变”与“不变”》的线上讲座。张立国教授以我国从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转变的进程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信息化教育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又介绍到了从传统教育到信息化教育不变的内容:教育目标不会变、学校不会变、教师也不会变,最后提出了当下教育中破解“变”与“不变”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24年11月16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忠玲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视频共同观看的作用机制》的专题讲座。皮忠玲教授详细阐述了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范式,皮教授结合此前在教育视频、学习心理等主题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借助研究案例分析,向参与活动的师生详细阐述了眼动追踪技术、脑电技术、近红外脑成像(fNIRS)技术、磁共振功能成像(fMIRS)技术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方式。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用于解决教育问题,还能助力产出研究成果。

2024年11月26日晚,北京教育学院王正阳老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复调的儿童观:一项关于学前儿童饮食教养实践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讲座。王正阳老师根据她的博士论文,梳理了她做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和流程,介绍了进行田野调查中的心路历程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王正阳老师指出,对于田野调查中访谈部分,在生活化的场景下进行会得到更高质量的回答。对儿童来说,太过于正式的场景会对他们产生限制,并且儿童的“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建议在田野调查时,要针对自身特点和优势来选择场域和内容,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三位老师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引起与会师生浓厚兴趣,并与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为大家开展的研究答疑解惑并提出指导意见,为我院师生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路,在学术道德、学术前沿问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学术引领和针对性指导,使大家受益匪浅。

二、学术论坛

2024年11月5日,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召开了硕士生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马永峰教授主持,全体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参加。报告会上,3名硕士生分别做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入职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对策研究》的学术报告。

2024年11月14日,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专硕召开了硕士生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周釜宇、朱万侠老师主持,全体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生参加。报告会上,6名硕士生分别做了《“U-B-S”协同下“三导师”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西部乡村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培育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近十年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热点、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面向创造力倾向培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探究大学生使用AIGC工具辅助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扩展的TAM模型视角》《小学信息科技不插电编程课堂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研究——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的学术报告。

三、学术论文大赛

学院按照学校第十九届“求知杯”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的要求,积极宣传动员,鼓励研究生踊跃参加比赛,认真组织比赛,最终评选出六名同学参加学校比赛。

本次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遵循“专家示范引领,研究生主体参与,学风建设贯穿始终”的原则,紧扣时代主题,着眼研究生成长需求,紧紧围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之成为学院研究生成长、成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上一条: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专题学习研讨 下一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在高水平期刊《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发表论文

  • Copyright © 2022 西北民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 联系电话:0931-4512102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邮编:730124

  • 学院微信


  • 民大青年


  • 民大教务


  • 西北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