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举办“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系列讲座

作者:陈芳编辑:李皎审签:徐志忠校审: 杨永锋 赵光国发布时间:2024-11-11访问量:

历史文化学院举办“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系列讲座

——“西北古羌人的东出与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南下”


2024年11月8日,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斗成教授做了题为:“西北古羌人的东出和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南下”的学术讲座。讲座在榆中校区致真楼101教室举行,吴通副教授主持,赵学东教授、李慧冬副教授、任晓宇博士等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  

           

杜斗成教授从时空范围做切入点,说明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和羌人活动地区的重合性,并提出观点:马家窑文化是羌人创造的文化。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杜斗成教授认为马家窑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这种观点主要依据随葬品所体现出的贫富差别,指出马家窑出土的大部分精美彩陶应该具有礼器的性质,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随着定居的发展,生业财产的提升、私有财产的出现以及财产隐私化,足以说明马家窑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杜斗成教授将“羌人”作为主体,从考古发现、文献资料、史料说明等方面,梳理了从殷商一直到秦汉时期羌人的影响和作用,比如在殷商时期有“俘羌”的记载,能够说明羌人的活动范围已经与中原地区有所重合,即羌人的东出;羌人与陇东高原地区的姬姓部落在今宝鸡地区交汇,组成的部落联盟对中原地区的冲击,即西北古代民族的南下;通过解读“屈肢葬”这一葬俗,提出中原发现的体现出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应为羌人墓葬等。通过生动的讲述,结合文史资料和考古发现,详细的描述了这一时期羌人的活动与迁徙。此后,杜斗成教授又对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以及鲜卑西迁后建立的西秦、南凉、吐谷浑等政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阐释。最后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贡献,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西北古羌人和东北古代民族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忽视。此外,杜教授就时空框架下的问题思考、案例解释和发展变迁等问题,与师生们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历史文化学院赵学东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认为了解羌人的东出和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南下的时空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素材,适应新时代学术研究要求,通过杜斗成教授的讲解,充分认识到建立形成时空思维对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意义。此次学术交流对师生们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