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历史文化学院特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辛德勇先生,于榆中校区致真楼101室开展《南佐“九台”功用试论》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朱悦梅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及本科生积极参与,共赴这场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介绍了南佐遗址的概况。该遗址坐落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的董志塬——这片黄土高原最大的塬地,是黄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区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1957年初步发现,到2022年跻身“考古十大发现”,辛教授梳理了遗址的考古脉络,说明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讲座的核心聚焦于南佐“九台”。辛教授指出,遗址核心区由9座夯土台与环壕围合而成,中部偏北的“宫城”区以主殿F1为中心,规模宏大,较之二里头、石峁遗址更显空前。在解析“九台”布局时,他提出圆形北台或为祀天的“天坛”,而对于东西两侧的八方台,通过对比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圆形祭壇、荥阳青台遗址北斗对应的圆形祭壇等考古发现,结合早期文献中“圜丘”“八风”等记载,构建起严密的论证体系。辛教授特别强调,东西两侧八方台的方位设置与形制特征,精准对应太阳视运动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八个关键节点,通过测量方台间距与日照角度的数学关系,比对殷墟甲骨文四方神名与季节祭祀记录,辅以陶寺遗址观象台的同期考古发现,揭示出古人通过夯土台垣的空间布局,构建起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早期科学体系。辛德勇教授在严谨的学术论证中不乏幽默风趣的表达,将复杂的考古学与天文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易懂的通俗语言,引发全场阵阵共鸣之声。
讲座尾声,朱悦梅教授对恩师辛德勇教授表达了诚挚的感激,她表示,本次讲座以独特的学术视角、丰富的考古资料和生动的讲解方式,不仅拓宽了师生对史前都城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视野,更通过对“九台”功能的分析,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智慧。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请辛教授签名合影,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此次讲座以深邃的学术视角与严谨的论证,拓宽了同学们对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也深化了对古代天文历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