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实践教学开辟育人新路径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实训圆满收官

作者:李梦阳编辑:李皎审签:徐志忠校审: 杨永锋 赵光国发布时间:2025-04-02访问量: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科实践育人成效,3月15日至20日,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85名本科生赴敦煌开展专业实训。通过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悬泉置、榆林窟等6处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的沉浸式教学,构建起"数字呈现-遗址考察-专题解析"三维教学体系。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穹幕影厅播映的《千年莫高》与《梦幻佛宫》两部数字影片,全景还原敦煌石窟艺术发展脉络。实地考察中,师生在开放洞窟中辨识北凉至元代壁画特点,通过飞天造型演变、经变画构图等专题分析,感知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

阳关、玉门关遗址实地教学中,师生以遗址全景为基准,结合出土简牍解析都尉府建制,还原"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的边塞防御体系,触摸两千年戍边历史体温。

悬泉置遗址现场,出土的2.3万枚汉简成为教学亮点。师生通过邮书封检简、过所文书简的释读,复原汉代通关文牒校验制度,该遗址被专家称为"解锁丝路文明的密钥"。

在榆林窟第25窟,同学们通过吐蕃装束供养人像与汉式建筑构件组合,直观认知中古时期多民族交融图景。

学院着力构建场景化教学与学术转化相衔接的育人机制,以实地观察作为理论深化的触点,推动学术认知与空间体验的深度融合。学生在遗址现场的多维感知中,历史认知能力获得本质性突破,特别在图像学分析能力与空间复原思维方面形成显著提升。教学团队将以此次实训经验为蓝本,重点建立现场教学与理论课堂的传导机制,梳理现有教学案例库,以全面接入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系统,为文史学科深化产教研融合探索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