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5日,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振忠带领下,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80余学生赴敦煌开展为期一周的专业实训。此次专业实训串联敦煌市博物馆、阳关、玉门关、榆林窟、悬泉置、莫高窟等六处线性遗址和文物点,开展系统性实践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博物馆观摩—遗址参观—组队研讨”的四维培养链,构建起覆盖理论与实践、室内博物馆与戈壁遗址紧密结合的沉浸式实训矩阵。

实训以敦煌市博物馆观摩为起点,在老师们的讲解下,学生将抽象的博物馆与文物理论知识与出土文物相结合,激发了他们对出土多种类文物的田野遗址的兴趣与向往;深入阳关、玉门关夯土遗址,近距离观察自然风沙对土遗址的破坏;沿着悬泉置遗址铺设的木栈道,师生寻找散落于地表的陶器残片,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千年前小小驿站链接起边疆与中原的家国情怀;在榆林窟与莫高窟聆听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在悬泉置遗址,学生表示:“当指尖触到两千年前的邮驿遗存,扑面而来的风沙提醒我们,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是让历史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维度中永生。”这场深入到西北戈壁的沉浸式教学,正为“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开创“数字文保”时代书写育人新范式。

通过此次专业实训,同学们拓展了专业视野,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更加坚定了从事文博和文保工作的信念,达到了专业实训教学目标和相关要求,获得圆满成功。这场穿越戈壁的知行合之旅,不仅使千年丝路文明在数字化中焕发新生,更锻造出了新一代文博文保人“手握科技利刃,心怀人文烛火”的守护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