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贯穿于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家民委直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座谈会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相关研究情况及取得的科研成效梳理如下。
一、发挥专业优势,撰写资政报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近3年,学院8名教师撰写提交15篇资政报告,其中《甘肃临夏州为中心建设彩陶国家文化公园》《关于西藏考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意义与对策建议》《关于新疆考古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建议》等11篇资政报告被党中央领导批示或被省部级相关部门采纳。
二、以科研项目带动研究,拓展和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理性。
学院实行科研项目引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走实走深,获批立项项目如下:
1.学院组织8名教师和13名研究生参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甘肃卷(明代分卷)》编撰工作(横向项目)。
2.学院7名教师承担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河西走廊通史·先秦卷》《河西走廊通史·明清卷》编撰工作(横向项目)。“河西走廊,融通中外;丝路画卷,览胜古今”,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人类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加强其历史研究,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三交史”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5名教师正编写《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已签出版合同,待出版)。
3.学院17名教师承担:《河西走廊先秦时期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发研究》《公元4-7世纪吐谷浑与周边民族交融互鉴研究》《西北抗战大后方报刊中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公元3-10世纪甘肃地区图像艺术的传播与影响》《明代内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实践及经验研究》《河西西夏石窟所见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研究》《河西简牍中反映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文化符号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西北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融共生研究》《伏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考古学视野下河西走廊先秦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西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甘肃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文明交往视域下甘肃古塔的考古研究》《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围绕研究生深度参与和过程导向的新时代“三交史”教学改革》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中央高校项目。上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三交史”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校民族学和中国史一级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和科研支撑,也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除此,学院教师在《中国民族报》《道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报纸期刊上发表《中国人为什么要每年夏至公祭伏羲?》《春节: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生肖有话说·卯年说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伏羲文化溯源研究》《源头与巅峰·甘肃彩陶何以享有如此盛誉?》《四海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叙事传统》《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全面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逻辑》等8篇理论文章。上述研究论文拓展和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学理性。
三、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三交史”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3年5-6月,学院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8名专家举办“甘肃考古暨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学术讲座;同年10月20日-22日,由学校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4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2024年6月1日,来自北方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30多名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齐聚学校,召开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暨《河西走廊通史》编撰推进会。
众多学者齐聚学校,博采学术,共话丝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既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也是学校对“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学术实践。
四、承担国家民委和学校安排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任务。
近3年,学院10名教师承担国家民委安排的相关理论文章的撰写和阐释,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新清史观等错误历史观;5名教师高质量完成国家民委安排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有效管辖的实证”理论阐释的专项任务;8名教师完成国家民委安排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书稿的校对和审阅工作;4名教师参与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陈展工作。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积极推动教师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三交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主动对接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主线,深化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三交史”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学理性,体现学校和学院科研水平,彰显新时代民族高等院校承担和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新使命;发挥专业优势,彰显史学功能,用语言文字服务于国家,学院教师撰写和提交的资政报告被采纳的数量取得新突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开拓和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考古与中华文明起源、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路径和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