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硕士点简介
  • 作者:王茜
  • 编辑:冯越
  • 校审:贾亚雄 苏知洋
  • 审签:苏知洋
  • 发布时间:2025-04-01

一、学位点概况

本学位点于2021年获批,专任教师以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为主,均具有博士学位及高级以上职称,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奖励。本学科方向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学术合作关系,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研究方向具有前沿性。

本学科设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基因,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质素,研究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信息和现实形态,探索艺术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建构作用,探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学科以丰富的中华多民族美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为研究对象,是艺术学、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艺术考古学的交叉领域,充分整合了以上学科优秀的学术传统,科学的研究范式和价值优势,旨在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凸显学科交叉性与学科间性,突破传统艺术学科的研究面向、理论范式,提升艺术学学科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性,探索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复试科目为《理论写作》,要求考生在熟悉相关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熟悉艺术学与文化遗产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等学历加试科目:《中外美术史》《艺术学概论》。

本学科研究生入学后可根据自身前期学术研究积淀,依托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和导师协商确定具体研究方向,建议研究方向如下:

(一)艺术人类学研究

本方向以艺术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理论及田野工作方法,将艺术置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范畴之中,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等多角度出发,对艺术史、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拓展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方向以美术学研究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手段,依托西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民间美术资源,致力于西北多民族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尤其以西北地区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渊源、文化特质、知识谱系、审美特点、传承脉络、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活态保护及创新应用研究。

(三)美术考古与美术遗产研究

本方向是美术史、考古学、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致力于用美术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追溯华夏文明起源,学术化的论证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信息。对西北多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探索美术遗产的活态保护及应用研究,尤其针对西北地区特有的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石窟美术、古建筑艺术以及壁画等民族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