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
  • 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生物工程一级学科 > 正文
生物工程一级学科
作者:刘振斌    编辑:潘彩云     校审: 冯若飞 柏家林 哈玉梅 审签: 冯若飞 柏家林 哈玉梅     发布时间:2024-02-27    访问量:

生物工程学科肇始于2001年,先后入选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学科拥有中国-马来西亚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学科团队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

(一)学科方向与科学研究聚焦国家战略

生物工程一级学科下设4个方向。方向一生物制药与材料工程;方向二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方向三病原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向四食品与生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了4个学科型企业,承担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科研项目125项,近五年获得各级各类研发经费1.7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8项。

(二)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41人,博导5人,45岁以下教师30人。学科团队被国务院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和甘肃省创新群体。

(三)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现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和生物工程、畜牧学、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近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41人,授予学位101人,培养体系规范,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7名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发表论文196篇,其中支撑疫苗及血清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占到50%以上,就业率100%

(四)条件建设保障到位

西北民族大学拥有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甘肃省生物制药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教学平台。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

(五)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按照“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的建设需求,学校代表国家承接了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中方项目,团队与马来西亚在食品检测、加工技术、生物材料研发以及建立认证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高水平联合研发、技术示范、青年人才的交流和培养、先进适用技术的转移等科研合作,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在科技领域的融合,共同迎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造福中国和东盟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20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学科获批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和一流本科专业,在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培养环境条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助力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所在地的产业以畜牧业为主,普遍存在高端产品不多、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富民产业较少、农牧民收入低,构建现代化高端畜牧业产业体系是西部地区“十四五”及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生物工程学科经过20年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培育了4个学科型企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培育了动物血清、凝血酶、胰蛋白酶、明胶、干酪素产品等相关产业,其中仅血清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直接带动农牧民年增收近3亿元,有效促进了西部高原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助力国家预防医学体系建设和疫苗产业发展急需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苗的研发生产成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最为关注的民生工程。20年来,学校生物工程学科攻克了动物血清生产、细胞株悬浮培养、生物反应器细胞基质生产禽流感疫苗与口蹄疫疫苗、反应器研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创办了生物工程学科型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疫苗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为国内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3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提供100%的专用血清。学科科研创新成果成套转化给5家国内生物制品企业,产值超过30亿元。MDCK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应用到上市公司步长药业和中生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人用流感疫苗研发,有望实现国内第一个细胞基质生产的人用四价流感疫苗。

(三)支撑国内疫苗产业发展

学科团队攻克了生产用细胞株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一是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反应器口蹄疫疫苗生产工艺,分别转化天康生物、中牧股份等上市企业;二是开发了国内唯一细胞基质禽流感疫苗生产工艺,转化吉林冠界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单罐体积6000升生物反应器灭活疫苗生产线;三是研制完成细胞基质人流感四价裂解疫苗临床前期研究,已转化到中生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步长药业,有望实现国内第一个细胞基质生产的人用流感疫苗;四是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血清研发与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40%以上。

学科未来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科内涵。

(一)近期目标

十四五末,师资队伍达30人左右,博士学位获得者超过70%45岁及以下青年学术骨干不少于18人,其中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不少于3人。

保持并扩大病毒类细胞疫苗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生物医药材料开发与利用的领先优势,带动其他学科方向快速发展,产生一批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转化前景的成果不少于3项,高水平学术论文每年不少于30篇。获批国家级或者教育部科研平台。

建设好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高质量培养硕士研究生,每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不少于3项,获得甘肃省优秀三好学生或优秀硕士论文不少于3篇,力争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生物与医药)博士点。

(二)远景目标

2035,师资队伍达到100人,通过引进和培养,实现 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的突破,学术带头人不少于20人。

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不少于10项,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代表性成果。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突破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突破1亿元。

全面拓展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占领学科前沿,引领学术发展,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产生广泛影响,具有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具有完善的本--博培养体系,力争使生物工程学科达到国家一流学科水平。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邮编:730030
  •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 电话:0931-2938311 2938312    传真:0931-2938313 293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