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
  • 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制药与材料工程创新团队首次提出屠宰场血液饲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SFL)的可持续废物管理和动物饲料生产新方法
作者:王子凡    编辑:潘彩云     校审: 冯若飞 柏家林 哈玉梅 审签: 哈玉梅     发布时间:2024-11-29    访问量: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制药与材料工程创新团队在国际期刊Insects(2区TOP期刊, Volume15, part9, August 2024, 635)在线发表题为“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Larvae Fed Slaughtered Bovine Blood”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屠宰场血液饲喂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SFL)的可持续废物管理和动物饲料生产新方法。

由于其生物不稳定性和高营养成分,屠宰场血液废弃物的处理带来了重大环境挑战。据统计,2023年我国生产牛肉753万吨、羊肉531万吨、猪肉5794万吨和禽肉2563万吨。基于3.5%的血液体重比,2023年我国生猪、牛、羊和禽类屠宰产生的血液废弃物约为337万吨。如果这些资源不能得到规范处置,便会形成负反馈环,影响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公共健康。因此,开发技术上、经济上可行,且环境友好的屠宰场血液废弃物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生物制药与材料工程创新团队使用10%血液增量梯度(0–100%)饲喂亮斑扁角水虻(Black soldier fly,BSFL)幼虫,研究了牛血比例与BSFL体重增加、死亡率、营养组成、脂肪酸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牛血含量与BSFL死亡率之间呈正相关,血液比例低于60%时,存活率超过95%。随着牛血含量的增加,幼虫体重呈负相关。营养分析显示,BSFL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随着牛血比例增加而成比例增加(14.75–25.45 g/100 g),而粗脂肪含量相应减少(10.70–4.66 g/100 g)。糖含量在各组中保持相对恒定。脂肪酸分析显示,随着牛血含量的增加,棕榈油酸和肉豆蔻酸的水平增加,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水平减少。氨基酸含量除20%屠宰血液组外,均随着血液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强调了BSFL对牛血的生物转化潜力,并强调了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浓度对BSFL生长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屠宰场血液废弃物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有助于开发更可持续的废物管理和动物饲料生产方法。

团队硕士研究生边浩为论文第一作者,丁功涛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BRC-KF202301)和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20230180051)资助。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邮编:730030
  •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 电话:0931-2938311 2938312    传真:0931-2938313 293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