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阿拉伯语专业培养方案
(050206)
一、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阿拉伯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能力,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阿拉伯语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需要的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新时代国际化外语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
1.具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具有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
3.具有良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4.树立高远志向,具有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5.具有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
6.学会运用法律保护他人和自身的权益,在专业领域实践过程中能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7.具有创新精神和敢于质疑、分析和批判的精神;
8.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9.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
(二)知识要求
1.掌握通识教育知识;
2.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理解当代中国,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3.掌握阿拉伯语语言知识、阿拉伯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
4.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5.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6.具有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中外文文献检索、研究方法等知识;
7.了解阿拉伯语专业及相关领域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能力要求
1.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从全球视角理解当代中国,向世界多元文化受众阐释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理解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阿拉伯语进行读写、演讲与翻译的能力;
3.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学鉴赏能力;
4.具有运用本学科专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7.具有运用相关知识从事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的能力;
8.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及不断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
9.具有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
10.具有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六、核心课程
阿拉伯语语音、基础阿拉伯语、高级阿拉伯语、阿拉伯语视听、阿拉伯语口语、阿拉伯语阅读、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读写、汉阿翻译、阿拉伯语演讲、阿拉伯文化概况等。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
(一)专业课程实践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理论、方法等进行选题,并以演讲形式或课程论文形式等呈现课程实践教学成果。
(二)专业实习实训
实习时间为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实习周数为6周,计6学分。实习内容:翻译,教学、研究实习等。通过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
第四学年撰写一篇毕业论文,计6学分。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等形式。除翻译作品外,一般应使用阿拉伯语撰写。
八、修读要求
阿拉伯语专业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大学生的要求,应修满165学分,其中必修环节完成122学分,选修环节完成43学分,方可毕业。具体最低修读要求如下:
1.课程教学环节:共修读146.5学分
(1)通识教育课程必修46学分,选修8学分(须修读公共艺术课程2学分);
(2)学科教育课程必修24学分,选修8学分;
(3)专业教育课程必修36.5学分,选修24学分。
2.实践教学环节:共修读13.5学分
(1)课程实践必修1.5学分;
(2)专业实习实训必修6学分,其中:翻译方向必修翻译实习,语言文化方向必修教学研究实习;
(3)毕业论文(设计)必修6学分。
3.创新创业环节:共修读3学分
(1)创新创业课程必修2学分;
(2)创新创业实践选修1学分。
参照《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执行。
4.一体化育人环节:选修2学分
参照《西北民族大学一体化育人实施方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