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登录外国语学院!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工作总结报告 (2019-2021)
作者:马和斌    编辑:袁嘉     校审: 马佳 豆存祥 审签: 豆存祥      发布时间:2022-10-21    访问量: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区域研究中心——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简称“国家民委西亚东非研究中心”)获准在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依托外国语学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国家民委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兼职研究人员15人。西亚东非研究中心设有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研究的相关工作;在榆中校区致美楼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

国家民委西亚东非研究中心拟开展西亚黎巴嫩、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巴林、伊拉克、也门、阿曼、阿联酋,及东非索马里、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等17国有关经济贸易、能源安全、国际关系、社会问题领域的研究。


一、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工作和成果概述

为主动适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布局,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突出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研改革措施,实施创新型科研路径,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中国大地上做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学术及教育研究。

(一)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服务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建设。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国家需要的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现代化高水平大学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核心。将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忠实捍卫者、积极建设者的理念融入骨子里,书写在学术研究之中,体现在日常行动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指导学术活动、学术问题,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助手;严防有悖于中华文化的各种主义对国家意志的侵蚀、民族文化的颠覆。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所有工作的基准,全方位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教育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使各项研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所依。


(二)主动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需求。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聚焦主动服务国家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建设,利用语言优势和研究专长,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西亚和东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能源、区域安全、语言政策、人力资源、消费市场、海洋资源等领域的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较为可靠的开展业务所需的参考。

2019年10月,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参加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发展学术会议,做“中国与西亚东非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研究——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角”的学术交流,同与会者交流学术热点。11月,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在开罗中华文化中心做学术报告,向埃及高校、新闻界相关人士介绍中国高校阿拉伯语教育及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有些国外媒介不加甄别地针对中国做一些负面报道。西亚东非研究中心通过网络沟通,提醒并督促在海外留学的优秀校友搜集相关素材,及时与驻地机构联系,呈请意愿,并通过有效接触向当地民众说明实际情况;同时,积极联系当地中资机构工作的校友开展相关宣传与志愿活动,协助制作防疫手册,加强在中资企业工作的员工做好防护措施的教育和监督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这些事例是通过云端实施的,则说明研究中心的实际工作紧贴国家战略需要,向世人宣告中华文化自信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及实际行动之中。

2020年6月,为浙江省义乌市相关企业提供语言文化咨询服务,受到义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被中共义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义乌市人才工作基地”,以表示对浙江省义乌市人才建设的支持。8月,受甘肃省委宣传部委托,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翻译了170万字的阿拉伯语材料,为地方社会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10月,为中国渔业集团阿曼分公司招聘专业工作人员提供考核素材。

11月,与“一带一路”网兰州大学小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商谈涉及“一带一路”地区相关语种人才建设事宜。与兰州大学法学院商议建立涉“一带一路”地区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为甘肃企业“走去出”提供帮助。


(三)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创造良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环境。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术研究的主导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时刻牢记为中国做学术研究,为中国培养人的宗旨和目标。尽管开展的学术研究涉及对象是西亚东非地区,在相应学术活动中均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行动指南,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学习“万隆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了解“坦赞铁路”修建的丰功伟绩,研究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中国远洋航船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维系地区航运安全的英雄事迹等等,都为研究工作树立了标杆。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要为中国社会服务,为中国企业服务,为中国人民服务。西亚东非研究中心间接参与学校外语人才培养,利用区域国情、区域社会、对象国人文环境等形式等讲座或授课,为外语专业学术提供较为真实的国别区域知识,讲授市井文化,人际交往规则,说明相关国家的社会政体、与中国的关系等。甚至会通过可靠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供观看的反映生活场景的媒体素材,直观性的给学习者提供如何与之交往的方式;还会通过供职海外中资企业的优秀校友提供他们在异乡对中资企业生产经营的思考问题,供学习者思考(但未必要求提出解决的方案)。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史料翻译素材,训练语言应用能力;还组织学生将“读文献学语言”活动深入到课堂与课外,引导学生研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用外文学习红色经典,增强信念,学会与外国友人讲述中国事故的基本技能,培养国家情怀,树立参与国际治理的信心。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指导2019级阿拉伯语专业3名本科同学参加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高校国别区域演讲比赛、1名研究生参加首届全国阿拉伯语学子学术论坛,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学会与同行的思想交流、信息沟通。除此,还指导阿拉伯语语本科学生、英语本科学生和俄语本科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第九届全国口译大赛西北赛区复赛、甘肃省首届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国才杯”外语演讲、阅读和写作大赛等,间接地把认真学习与扎实应用相结合的求学理念根植于学生心里,引导学生立志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初夏,西亚东非研究中心指导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学生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加强合作,共同抗疫”——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征文大赛,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2021年7月,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外国语学院党政派遣,带领15名学生奔赴甘南州临潭县参加暑期“乡村振兴青年建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带领学生拜访当地健在的老红军;参观位于临潭县新城镇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学习红色精神,感悟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美好生活浴血奋战的革命伟业,在现实环境中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学生们还撰写了60多篇新闻报道,宣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该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身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感悟良多。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不定时地为外语专业学生解答各种学习问题,为升学就业提供较好的咨询服务。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给年轻学子辨明学业、就业的关联与选择,说明学识与责任的内在关系,阐释担当与责任的等同重要性。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教学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业-就业、学识-责任、学问-服务的意识,守正创新,努力创造良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环境。


(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活动,坚持走出校园与引智到校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人员赴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高校做学术交流,考察国别区域研究机构,洽谈学术合作、交流;召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高校著名学者就国别区域研究做学术交流、交换意见。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增加学识,拓展了思路,明晰了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基本方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等、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等诸多研究部门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分享研究成果。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开展推介、咨询、座谈、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鼓励在校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学习更多有助于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的知识。经常向外语及其他专业学术介绍国内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现状与国家建设所需,尤其是服务“一带一路”地区潜在的各种语言和技能,分析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面对各方面的考验与积极应对,年轻一代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使他们通过专业学习、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养成能辨别真善美的素养,将专业学习融入学术研究之中,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2020年,中亚地区的阿富汗和哈萨克斯坦社会出现了一些变化,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紧盯时态发生变化,撰写有关建设性研究报告呈报相关部门,对我们边疆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2021年,突厥国家组织在一些地区大造声势,根据实情研判突厥意识外溢对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影响,呈交相关部门。

2021年,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多次赴甘南州临潭县、碌曲县和临夏州东乡县的相关中学开展智力辅助乡村教育振兴,为当地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智力帮助,撰写《扶智立志是甘肃乡村教育振兴的基石》《乡村红白事铺张浪费现代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二、队伍建设情况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均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研究生学历,涉及外语、经济等不同学科;多人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背景,且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潜质。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将不断吸纳关注中国与东非交往,西亚地区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中国东非经济合作、中国西亚海洋贸易合作等方面的国内外学者加入研究团队,使研究成果能为国家建设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务。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通过横向合作的模式开展研究队伍建设,以问题导向进行资料搜集、数据分析、观点沟通等形式建设潜在的研究队伍。中国亚非学会、甘肃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宁夏大学阿拉伯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等研究机构都有横向研究的合作。


三、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目前,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外语专业学生(本科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开设地区社会文化、国情概况、人文历史等课程,推动学生国家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意识的培养工作。同时,与经济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的教师就西亚东非地区问题做相应的研究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并协助外国语学院开展MTI专业硕士授权点的申报、制订培养方案、宣传招生等工作,拟将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置于常规工作之中;积极推动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申报与建设,从基础上加强人才建设的全方位参与,开展新文科实践建设工作,利用获准的教育部新文科实践项目,凝聚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智慧,突出价值引领的重点性,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发挥研究人员的翻译技能,使学校本科教育和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


四、学术交流和开放流动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径开展学术活动,到国内高校参加学术活动,邀请高校国别区域研究著名学者做学术讲座或做西亚东非研究学术路径建议,使研究工作能与国家发展需求对接,与高校学术研究的同行一致。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还不定形式地就相关议题与学校教师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广泛交流意见,谋定未来发展模式,听取相关领域人员的意见;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就国内外热点问题做交流;为学院教师提供区域研究议题的推荐,分析研究路径;为学校里有望深造的学生分析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前景,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国家建设需要方面。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多渠道吸纳一些有学术研究潜力的学生加入相关研究活动(团队),进行学术翻译、田野调研、信息搜集等工作,培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意思和具体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五、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存在的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增强理论学习素养。

(二)更深层次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研究。

(三)加强横纵向交流途径,积极开展现代技术支撑翻译的学术研究;拓宽与中国翻译协会及中西部翻译共同体等行业的合作,将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译介给外国学界。

(四)将学术研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个环节,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五)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吸纳更多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开展相关研究。




                             西亚东非研究中心


2022年6月20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新村1号    邮编:730030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版权所有
  • 陇ICP备17000647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