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峰教授受邀,于榆中校区博雅楼208教室,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无本译写能力能为我们做什么?”的高质量讲座。

刘晓峰教授首先介绍了无本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指出在传统翻译学认知模式下,翻译实践、研究、历史撰写及人才培养,多以单底本和单篇为基础。基于此,刘晓峰教授重新界定翻译学研究对象,提出“无本译写”概念,将传统翻译学研究对象归为“有本译写”,使翻译学研究划分为有本译写学和无本译写学。他把无本译写学的研究对象与内涵,拓展到无本译写行为、过程、传播、接受、研究方法、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实例探讨了无本译写研究的选题、方法、过程和理论视角。在新时代“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刘晓峰教授强调,无本译写研究是顺应时代需求的翻译学研究新范式,是对传统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学科价值。讲座中,刘晓峰教授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并分享了自己的翻译经验和心得,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无本译写理论的理解,还激发了大家对翻译事业的信心和热情。刘晓峰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的思考与探索成果,为师生们展示了翻译研究的全新范式,启发了大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新视角与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