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兰山论坛——新闻传播学院开展智能时代的传播重构与反思系列讲座
作者:李茜    编辑:杜馨瑞     校审: 马月香 赵新梅 审签: 赵新梅      发布时间:2025-04-11    访问量:


 为进一步传递学科前沿动态,加强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4月8日至9日,新闻传播学院开展了“兰山论坛——智能时代的传播重构与反思系列讲座”。应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段京肃教授、胡翼青教授和安徽大学芮必峰教授来校作专题讲座,学院老师、全体研究生及本科生200余人参加了讲座。

    段京肃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素养:认知、挑战与应对”的学术讲座。段老师以“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追溯了媒介之于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从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二十一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媒介的形态得以重塑。段老师指出,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即批判意识,当今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资料是知识产权,当下新闻专业最需要的人是具有技术哲学思考的人,并阐明了在技术的浪潮中要锚定人的价值的核心论断,引发在场师生深度思考。

    胡翼青教授做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后果”的学术讲座。胡老师以技术哲学视角切入,系统阐释了人类技术发展的三阶段跃迁——从工具时代到机器时代,最终迈向智能时代的深层技术逻辑。他特别指出,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介质,已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个维度,甚至人际传播本身亦成为技术化的实践过程。通过身份证编码解码的生动类比,胡翼青教授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语言生成机制。他强调,大模型通过"数据喂养-算法迭代-预测优化"的闭环路径实现智能进化,其本质是概率统计与深度学习的协同演化。为学院师生提供了理解生成式AI的技术哲学框架,从媒介本体论的视角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社会后果的深刻哲学批判与哲学反思。

    芮必峰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他山之石:从‘建设性新闻’看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与“传播研究中的身体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看具身传播”的两场讲座。围绕“建设性新闻”,芮老师详细阐述了该理念对问题解决路径和社会修复的关注,强调其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价值层面形成了高度呼应。他指出,新闻从业者不应仅仅满足于“旁观者”的角色定位,而应积极转变为社会的“推进者”“解释者”,通过构建性的表达方式,重塑新闻职业的价值内涵。围绕“具身传播”,芮老师深入地阐述了近年来具身传播研究的两大误解,分享了认知语言学所引领的认知科学具身转向、传播研究及AI科学中的离身观、具身传播,身体间性中的“交流无奈”与理解、共识以及具身观与离身观的辩证关系,引导同学们围绕“具身传播”主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辨。

    三位教授的真知灼见给现场师生以极大的启发。在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三位教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活跃,既有学术对话又形成了思想碰撞。本次系列讲座主题鲜明突出,专家分享逻辑缜密、简明扼要,内容丰富实用且系统深入,拓展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素养。

    本系列讲座同时被纳入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兰山论坛”系列讲座活动。


声明:

1.本网站为学院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2.刊载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躬行楼一楼 邮编:730124
  • Copyright © 2008-2028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新闻传播学院
    微信


  • 新闻传播学院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