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学院新闻

【暑期“三下乡”】预科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一)红色研学悟同心 共铸民族共同体
  • 作者:买日孜亚
  • 编辑:彭菲
  • 审签:王超
  • 校审:
  • 发布时间:2025-07-11

为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预科学子在红色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2025年6月18日至19日,预科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成都、都江堰两地,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队员们先后走访了长征书院、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以及都江堰烈士陵园,在红色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民族团结的密码,汲取不断前行的动力。

踏入长征书院,“民族团结助长征”展区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介绍道,在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各族群众纷纷伸出援手,送粮送药、掩护伤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团结的力量。“彝海结盟”的佳话,见证了红军与彝族同胞的深厚情谊;“藏区建政”的举措,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参与国家建设的决心。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长征的漫漫征途。队员们驻足聆听,眼神中满是敬佩与感动。一位同学感慨道:“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让革命的火种得以延续,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法宝。”

步入庄严肃穆的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江竹筠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队员们眼前徐徐展开。馆内,江竹筠烈士的手稿、狱中衣物等实物静静陈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配合精心布置的场景复原与珍贵的影像资料,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她与战友们在狱中坚贞不屈的斗争历程。讲解员深情讲述着“江姐”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当听到“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震撼人心的呐喊时,队员们的眼眶湿润了,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敬意。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江姐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走进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一幅幅抗震救灾的影像资料、一件件救援工具与重建后的城市模型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从抗震救灾时的生死时速,无数救援人员争分夺秒、舍生忘死,到灾后重建的奇迹,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队员们认真观看每一件展品,仔细聆听每一个故事,深刻感受到了在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一位队员激动地说:“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团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

最后,社会实践小分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都江堰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为民族独立、抗震救灾牺牲的各族英烈,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岗位,但都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汉族战士,有支援建设时不幸殉职的藏族干部,还有抗震救灾中挺身而出的回族志愿者。队员们轻轻擦拭着墓碑上的灰尘,向英烈们敬献鲜花,并集体默哀致敬。在默哀的过程中,大家思绪万千,深刻感悟到正是各族英烈的共同奉献和无私牺牲,才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筑牢了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一位队员坚定地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