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中华
民族共同体研究大讲堂(第
十八
讲)专题讲座
在
校本部礼堂三楼会议室
顺利
举行
,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
博士生导师
刘
正寅
教授
受
邀开讲,
他
以
“
跨学科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
为主题
开展此次讲座。

刘正寅教授指出我国文献体系中汉文文献以其独特的连续性与全面性占据核心地位,但民族语言文献也不可忽视,二者共同反映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都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我国少数民族书写的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是重要补充,域外文献提供的“他者视角”经批判借鉴后也有利于文化比较与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华文明研究。

刘正寅教授还强调,文献挖掘须超越单一学科局限,运用多学科方法,融合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文学等多学科方法,深挖文献中多民族互动与认同建构的逻辑,通过多语种文本互证、历史语境重构与历史叙事互文性分析,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根基与演进。他提出掌握多语言文化带来的多元视角,是突破思维定式、产出创新成果的关键,还需重视考古资料、田野资料,史料形式和载体多样,以此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以推进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