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030301人类学硕士点简介
一、学位点概况
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人类学学位点依托社会学一级学科发展,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随社会学获批一级学科授权点,形成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该学位点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甘肃省一流学科,立足西北民族地区,聚焦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学科特色与优势显著。
学科特色与优势
研究方向聚焦西北民族地区:立足西北地区,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在民族和睦与社会发展、区域民俗文化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草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牧区社会工作等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是甘、宁、青、新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交叉学科研究突出:在研究生培养中,秉持现实问题与理论意义相结合的课题意识,注重实地调查,强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研平台与成果丰硕,拥有费孝通民族走廊研究中心、谷苞边疆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22项,出版教材5部,学术著作6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2篇,获得各类奖项15项。
学术交流与师资队伍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聘请30余名国内外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领域的兼职教授,柔性引进杨圣敏、周大鸣等5名特聘教授,通过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聘请11名外国专家为客座教授。主办承办中国民俗学西北论坛、费孝通民族走廊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等多次重要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师资力量雄厚:导师队伍由高学历教师构成,18名导师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3.3%,高级职称比例100%。人类学二级专业方向负责人马效佩教授系国际伊斯兰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多名导师荣获国家级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该学位点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高校、科研机构及党政管理部门,扎根西部民族地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研究方向
(一)人类学
本硕士点 2006 年获批,2007 年起招人类学硕士,由郝苏民创建,马效佩等为骨干,形成扎根西北、有田野经验与留学背景的老中青梯队,现设四个研究方向:人类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 跨文化、民族走廊多民族交往、边疆社会文化稳定机制研究。截至 2024 年招 18 届,毕业 16 届 55 人,多人考入博士。注重学术交流,邀多国学者研修。导师组完成及在研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效佩入选教育部计划,阿布都哈德调研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及国家民委一等奖,看本加团队获学校科研支持,成果具一定影响。
1.导师简介:
马效佩 导师个人简介
马效佩,教授、博士。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曾在国外留学十余载,精通英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毕业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大学,获得比较宗教学博士学位。曾广泛游历多个世界文明古国,考察民族民风与宗教文化。多次受邀参加维也纳大学、卡塔尔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会议。
从事人类学、宗教学、文明对话与多元文化研究。代表著译作有:《儒家经典<大学>的阿拉伯语译评及其与珈百列圣训的对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心灵的良丹》等。在SSCI及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四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3项。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研究当代国际著名学人、华盛顿大学终身纳斯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的现代价值与国际影响。目前正在担任商务印书馆策划的《伊斯兰哲学译丛》系列丛书主编。
2006年获得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至今已指导人类学专业研究生20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6人,其中有3人已经考入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电子邮箱:xiaopeiz@163.com
看本加 导师个人简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学人类学、藏学(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用藏汉两种文字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藏学》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藏区道教的地域性、民族性,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藏区的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出版专著《安多藏区的文昌神信仰研究》,主编《田野中的民族社会与文化》。曾获甘肃省师德标兵、国家民委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西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成才奖等奖项。2016年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计划人选。承担《民族学导论》、《民族学与人类学史》、《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藏传佛教概论》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课程。
邮箱:kanbenjia1975@163.com.电话:13993171532
阿布都哈德 导师个人简历
阿布都哈德,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北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及民俗研究,主讲《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等课程,代表性成果有《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维吾尔族Jamaat群体研究》《仪式、禁忌、时间与巫术——关于起始时间的文化解读》等著作及论文,两篇调研报告于2015 年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两篇调研报告分别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一等奖、三等奖。曾参与北京大学马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四川大学周伟教授、云南大学周建新教授等多名学界有影响的学者团队的多项重大、重要课题的调研工作。在四川大学周伟教授边疆问题研究团队里有多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刊载12篇,专著1部,参编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参加:重大项目:2项;重要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2009年开始招收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共有14人毕业获硕士学位,其中两人考入上海大学与西北民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二)医学人类学
本学位点于2006年获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研究生。学位点立足西部地区,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设需求,以服务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与人群健康为使命。医学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医学融合形成的交叉新兴学科,致力于从生物与文化双重视角理解健康、疾病与治疗实践。本学位点聚焦生物医学人类学研究领域,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长期扎根西部,具有医学、流行病学、遗传学、体质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团队。
本学位点依托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生态与人群健康国家民委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综合应用社会学、体质人类学、生物医学人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AI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开展人族群体体质状况、体成分分布规律、慢性病及代谢性疾病谱、口腔疾病和基因图谱等研究工作。近年来,学位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5项,参与科技部基础专项1、支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建立了丰富的西部多人群健康队列与生物样本库,为疾病防治、精准医学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方向:体成分与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关联机制、口腔人类学与口腔疾病的群体分布特征、体质表型组与基因图谱构建、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与影响因素、基于大队列数据的疾病预防模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人才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生物医学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至少熟悉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应用生物信息技术,能够独立从事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中以生物医学人类学课程为主,同时兼顾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学位点的发展目标:依托西部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多人群资源优势,建立西部地区多人群医学人类学研究高地,为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复试科目名称及相关要求:
复试科目: 医学人类学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