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西北民族大学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课程思政班在文津楼101教室正式开班,特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侃侃做首场报告,30多位研修教师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师李振华教授、白艳丽副教授参加并将为本期研修班全程做指导支持。
数智浪潮下的教育变革与思政命题
“AI 时代,知识获取不再依赖课堂,教师的核心价值何在?” 李侃侃以小米 SU7、人脸识别等案例切入,指出 AI 普及虽提升知识普惠性,但教育本质仍聚焦 “学生学到什么”。在此背景下,教师需从 “知识传递者” 转型为 “思维引导者”“价值塑造者”。她强调,课程思政绝非专业课的 “附加项”,而是需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数智时代,课程思政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专业伦理思考,避免其成为 “AI 答案搬运工”;二是怎样结合地域、行业特色重构内容,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场景。
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要贯穿教学全程”。 李侃侃以驾校教学类比,指出教师应关注 “学生是否学会”。课程设计需遵循 “一致性原则”,实现目标、过程、评价的闭环。
针对课程思政目标量化与评价难题,她分享实用工具: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拆解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以 “分析”“评价” 等可观测动词表述;借 SMART 原则设定具体目标,如 “结合钓鱼岛事件辨析爱国行为伦理边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运用反思日记、AI 情感分析等追踪学生价值观成长。
AI 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
“AI 是助力教学的‘脚手架’。” 李侃侃现场演示,AI 可辅助撰写教学目标、挖掘思政案例、分析学生作品情感倾向。但她提醒,AI 方案需经教师专业把关,课程思政的核心始终是教育者的人文温度与专业深度。
互动环节中,李侃侃针对 “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 问题,建议采用真实问题驱动、分层任务设计等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分享为课程思政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打开了新视野。
在数智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当下,学校将以本期研修班为探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专家讲座、专题工作坊、案例实操、小组协作、沙龙分享等多种形式,持续推进数智赋能课程思政建设,为学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样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