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资队伍
文化计算团队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初步形成了以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 人。在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国(境)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一年以上访学者5人。
2.团队的特色与优势
“文化计算”方向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立足西部、服务于国家“数字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发展文化计算是推动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扶持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多年来本团队研究方面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包括:
(1)率先提出并持续进行文化遗产--唐卡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取得系列高水平成果,获得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影响力。团队先后主持“语义检索和自动识别的唐卡图像知识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结合领域知识的唐卡图像修复系统模型及应用研究”“破损唐卡图像修复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唐卡线描图生成及风格化创作关键技术研究”“圣像类唐卡图像的文本描述生成方法研究”“唐卡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它各类科研项目。在唐卡知识库系统、识别、破损图像修复、图像修复质量评价、唐卡线描图生成、图像的文本生成、知识图谱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数字图像处理学术领域取得良好的效益。发表了包括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上的高级别学术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学术专著1部、软件著作权多项。“残缺唐卡的数字图像修复研究和应用”“唐卡领域知识库及图像修复系统”分别获得2013年度、201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从事古籍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研究,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数字化保护是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西部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前沿理论与技术,率先开展古籍数字化保护交叉学科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先后承担了“藏文智能输入研究”“结合稀疏表示与多特征融合的联机手写梵文识别研究”“乌金体藏文古籍文档分析与识别研究”“场景藏汉双语文本检测与识别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藏文联机手写识别、多种文字印刷体识别、古籍文档分析与识别、场景文字检测与识别方面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果,包括人才培养30余人、高级别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8项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部分软件已经有相关单位和个人使用,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团队组织在甘南州的“藏文识别 & 唐卡数字化保护”科普活动获评中国科协优秀活动;将在推动古籍与文创、旅游等产业创新交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6年以来承担的国家、省部级与其他项目40余项。
3.未来发展目标
社会计算领域运用现代数据工程手段,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人文环境数据库,解决信息实体数据缺少详实人文环境信息、人文环境信息分散不系统、人文环境信息收集渠道单一、对域内重大事件响应慢、预测预估掌握信息有限的国家战略问题。开展人文环境数据整编融合、可视化集成及面向民族地区数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战略筹划提供基础数据和知识成果。在环境计算领域,应用深度学习进行地球空间大数据挖掘,获取区域气候、水文、稀有物种相关信息,研究生态环境中的气候变化、种群数量关系、空间结构等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微分动力系统等数学理论,以外来物种入侵为背景,构建符合研究对象发展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研究区域环境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与扩散路径、入侵扩散机理、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应用生态流行病模型,从理论建模与数据驱动等方面研究传染病的传播动态与特征,为地区生态流行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