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菜单

学院团委

【暑期“三下乡”】预科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纪实(二)探寻巴蜀文脉 共铸团结之魂
  • 作者:买日孜亚
  • 编辑:彭菲
  • 审签:王超
  • 校审:
  • 发布时间:2025-07-11

为深入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与认同,2025621日至22日,预科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四川,开启了一场文化探寻与团结共融之旅。小分队先后走进四川省博物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都江堰市银杏街道朝阳社区民族团结广场和社区铸牢主题活动中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感悟。

小分队的首站来到了四川省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巴蜀大地千年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殿堂,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向队员们徐徐展开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壮阔画卷。踏入馆内,丰富多样的文物与精心策划的多元文化展览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古代各民族的精美服饰色彩斑斓、工艺精湛,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与智慧;独特的手工艺品造型各异、巧夺天工,展现出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献,则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共同走过的道路;艺术珍品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队员们驻足在一件件展品前,仔细端详、认真聆听讲解,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通过这些珍贵的展品,他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各民族文化是枝繁叶茂的枝干,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是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与创造,才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离开四川省博物馆,小分队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伟大工程,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各民族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历史见证。站在古老的水利设施旁,队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滔滔岷江水在都江堰的巧妙引导下,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顷良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讲解人员生动地讲述着历代各族人民共同维护、修缮都江堰的故事,从秦朝李冰父子组织各族工匠修建,到后世无数各族劳动者的精心呵护,都江堰见证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携手共进、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队员们沿着水利工程漫步,仿佛能看到古代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他们深刻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奋斗、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江堰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象征,让队员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小分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都江堰市银杏街道朝阳社区。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宛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队员们首先来到社区的民族团结广场。广场上,充满民族特色的雕塑栩栩如生,文化墙上的图案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展示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这些精心设计的景观营造出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欢乐海洋。随后,队员们走进社区铸牢主题活动中心。在这里,通过观看图片展览、聆听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详细了解了社区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成功经验。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立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等方式,让各族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和谐共处。队员们被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各族居民的团结友爱所感动,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维护。


此次研学活动是预科教育学院“三下乡”小分队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探索。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队员们在与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深度对话中,更加坚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队员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将把此次研学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积极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同时,也要努力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