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脚步踏响秦州大地,艺术的光芒照亮天水苍穹。这个夏天,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丝路舞万象,文化润民心”飞天寻迹公益实践团踏上天水热土,以文化惠民聚力、以历史寻根固本,以家校联动育人、以红色研学铸魂、在为期数日的“三下乡”实践中,将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青春担当谱写在华夏大地上。

文化惠民‖以艺术之桥联结民族同心
“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一深刻理念,在7月16日麦积区老年大学的文化惠民演出中化作生动图景。本次活动由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麦积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牵头主办,麦积区文化馆、麦积区老年大学协办,组织天水市麦积区内文艺骨干及舞蹈爱好者4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实践团以“演教玩”三位一体的创新形式,为当地群众献上一场跨越年龄、贯通民族的文化盛宴。

《傣泐风格组合》《逗》《卓玛》《掀起你的盖头来》等12个节目串联起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瑰宝,展现出“多元一体”的文明气象。互动环节中,敦煌乐舞文化科普与竞猜游戏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可感可触,老年大学学员们模仿壁画舞姿时的专注,与年轻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时的激昂,构成一幅老少同乐、民族共情的温暖画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践团的文化惠民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精准呼应。带队教师李婷婷打破艺术与大众的隔阂,现场教授敦煌舞基本动作,让老年群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麦积区文联主席张文选评价:“这场演出不是单向的艺术输出,而是各民族文化的双向奔赴,为基层文化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座谈交流环节中,麦积区文联主席张文选坦言,此次活动为麦积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西北民族大学将专业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高水平的艺术熏陶,这种‘演教玩’结合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麦积区文化馆艺术中心主任葛媛媛、区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靳丽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高校的合作,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从彩排时对场地布置的细致打磨,到演出中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实践团用专业素养诠释着文化惠民的深层内涵,艺术不仅要接地气,更要聚人气;不仅要展现文化多样性,更要凝聚民族团结力。
历史寻根‖从文明基因中汲取自信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麦积区博物馆,实践团通过8000年的文物脉络,直观感受到这一论断的厚重分量。从大地湾文化的陶器纹路,到秦汉时期的青铜礼器,再到丝路贸易的驼铃遗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物呈现出的相似文化基因,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多元一体”的文明密码。“为什么全国博物馆的展品能呈现相似的文化轨迹?”面对学生的提问,常宁老师做了解释:这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要从这些文物中读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必然,在创作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在文创印章打卡区,队员们将博物馆的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携带的文化记忆。团队长梁清悦表示,此次研学收获是对舞蹈创作最好的采风,或许可以编排一支以文物对话为主题的舞蹈,让仰韶彩陶与丝路驼铃在舞台上共舞,让观众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一路相携走来的。通过触摸历史、对话传统,实践团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艺术创新的底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找到了跨越时空的历史依据。

红色研学‖在历史回响中淬炼初心
实践团首站走进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燎原星火”浮雕前,在泛黄的革命文献中,在“抗战时期的天水”专题展里,团队成员循着革命历史脉络,触摸到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

“舞蹈不仅是美的传递,更应是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队员梁清悦在研学心得中写道。当斑驳的步枪、泛黄的传单与讲解员讲述的英雄故事交织,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象征。带队教师常宁指出,把红色教育融入艺术实践,就是要让青年学子明白,每一个旋转跳跃都可以承载家国情怀,每一段舞蹈编排都能传递信仰力量。此次红色研学,恰是舞蹈学院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具体实践。通过回望革命岁月,团队成员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为后续融入红色元素的舞蹈编排埋下伏笔——这既是对赓续红色血脉时代号召的响应,更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对“以文化人、以舞铸魂”使命的自觉担当。

家校联动‖让“小家故事”映照着“大国情怀”
“每个小家的故事都是国家发展的缩影”,这句感悟,源于实践团对2024级学生胡昊育的家访。7月18日,团队踏着乡间小道走进天水农村,在与学生家长的促膝长谈中,将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场景。胡昊育妈妈讲述胡昊育“从高中习舞到大学成长”的历程,胡奶奶临别时不舍地挥手,让团队成员深深感动。


青春担当‖让实践成果生长为长久力量
此次活动影响积极,得到麦积区新闻网、天水市麦积区文化馆、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金华风采等当地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从红色纪念馆的精神洗礼到博物馆的文明溯源,从文化惠民的真情互动到家访路上的乡村观察,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三下乡”实践,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艺术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能展示,而是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综合载体。 这场夏日里的实践之旅,终将沉淀为青春记忆中最珍贵的养分。当实践团成员用足尖丈量土地、用舞姿传递真情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一段“三下乡”的故事,更是新时代青年以艺术为笔,在祖国大地上描绘的“民族团结图、文化振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