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舞蹈学院师生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

作者:黎明东    编辑:武晓丹     校审: 审签: 李琦      发布时间:2025-11-17    访问量:

11月8日至9日,“互通・互融・互鉴: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在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汇聚全国舞蹈教育界顶尖学者与专家,以跨界对话、协同创新为核心,凝聚行业共识,探索中国特色舞蹈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师生受邀参会,在课程展示与主旨发言环节精彩亮相,充分展现了学院在舞蹈教育实践、高质量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沿探索成果。

11月8日下午,“舞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会议民族民间舞教学展示专场”中,我院黎明东、李倩两位老师的《敦煌舞形象塑造训练》课程进行了现场展示。课程以敦煌艺术形象为切入点,深挖其原始形态与文化基因,通过“认知形象渊源—模仿经典体态—感知精神内涵—转化舞蹈语汇—塑造鲜活形象”的阶梯式训练路径,实现文化基因解码与身体语言重构的深度融合。构建“专业技能—文化认知—审美素养”三位一体教学闭环,浸润“厚德载物、和谐共生”的敦煌精神,推动学生文化认同与内在品格的双重塑造。这一课例的精彩呈现,充分彰显我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舞蹈教学、聚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与扎实成效。

11月9日上午,会议特邀12位行业专家围绕“互融与互鉴:博士研究生培养路径、课程体系建设与数字化转型”议题展开主旨发言。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琦教授以《跨界协同・互通互融:舞蹈学科发展新生态》为题作了主旨发言。

李琦在发言中指出,舞蹈学科正经历从“学科分立”到“跨界协同”的范式革新。她结合舞蹈与神经科学、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的融合实例,有力论证了跨界协同对学科创新的“1+1>2”效应,强调技术赋能是构建学科新生态的关键支撑。同时,她还结合我院敦煌舞虚拟教研室、敦煌舞知识图谱、敦煌舞慕课、敦煌舞教学演示系统等数智化教学新形态,系统提出了理念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机制建设、伦理美学反思等四大核心要素,呼吁以“人文为体、科技为用” 为原则,携手推动舞蹈学科向开放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本次“互通・互融・互鉴”学术会议在热烈深入的交流中圆满落幕,在会议期间,我院师生全面展示了国家一流专业与国家一流课程的长期建设成果,既彰显了深厚积淀,也展现了在跨界融合与实践创新中的探索活力,并与国内顶尖同行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讨。通过此次会议参会的师生深刻体悟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元融通、推动经验互鉴,是新时代培育拔尖创新舞蹈人才的核心路径。本次会议也为我院学科建设深化与教学改革推进注入了鲜活思想动能,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之路的信念与决心。